偶然從朋友圈里,看到王老師寫生作品,其中一幅是石碾,形象逼真,不禁讓我想起了家鄉(xiāng)的石碾。
不知道石碾是什么年代的產物,好像從我兒時有真切記憶時,石碾就在那里。
我們六十幾戶的山村,有三盤石碾,在村東邊小橋附近,有個碾棚,里面有大小兩盤石碾。大石碾在碾棚靠東一些,小石碾在棚的西邊一點。大石碾光滑滑地,泛著石青色;小石碾光溜溜地,泛著赭石色。隨著父輩們駕鶴遠走,再也沒有人知道它們來自哪塊石頭,也不知道它們出自哪個能工巧匠之手?;蛟S村里年長一些的人,還能知道些點滴過往,但也沒有人詳細探究,也就無從問起,不了了之。哪怕茶余飯后,也極少談論此類話題。
在我兒時的記憶里,我們家那盤石磨,是我一個親戚用斧頭、鑿子什么的,一下一下鑿出來的。記憶像電影回放,云里霧里的,模糊不清。且不去探究我家石磨,單說說這石碾。那時的農村沒有電,所以磨碎糧食就靠這三盤石碾了。雖然我們家住在村中央,離兩邊石碾幾乎等同距離,但村西邊那盤石碾去得極少,總感覺位置較偏,也許是走順了的緣故吧。
沒電的日子里,石碾幾乎沒有停止過轉動,那些年齡適中的小閨女們,約好你家給我家挨號,我家給你家排隊。于是乎,整個晚上,石碾都在不辭勞苦地轉動。那些歲月中,家家人口多、吃得多,推碾就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旋律,有的八九歲的孩童,甚至不樂意離開碾棍,即便是自己家糧食碾完,換成別人家的糧食,也要繼續(xù)抱著碾棍,一圈又一圈地行走在碾道里,好像感覺不到累。嬸子大娘夸贊幾句,那勁頭就更足了。
東邊碾棚里盤踞著一大一小兩盤碾,在推碾的過程中,人們相互交流、無所不談。這時的碾棚就成了人們聚集的中心所在。特別是下雨陰天,不能下地勞動的時候,有的人甚至帶著板凳捎帶著在這里干些針線活。
七十年代末,農村開始有了電,出現了用電的機器,既能碾碎糧食,也能磨糊糊,結束了推石碾的歷史。石碾,在農村還偶有見到,已經很少使用。在城里生活的孩子們,回到鄉(xiāng)村,也只是出于好奇,看上幾眼,也有的調皮地空轉石碾幾圈。
時代不同了,社會有了日新月異的發(fā)展。我也離開生長的鄉(xiāng)村三十多年了。但記憶中推石碾的日子,是那樣親切,歷歷在目。是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印記,是揮之不去的一抹鄉(xiāng)愁。
(熱心讀者 劉國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