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參加了姑媽朋友的一個聚會。大伙找了一個茶館,坐下來聊家常話。女人嘛,三句話離不開丈夫和孩子。一個姐妹的話匣子打開了,她滔滔不絕地吹噓著自己出國留學的兒子,說他如何申請到美國高校的獎學金?!懊磕晁娜f美元呀,折合人民幣三十多萬呢,他還準備讀碩士,將來留在美國工作?!彼鋸埖赜檬直葎澲f得唾沫星子直濺。大家“哦哦”地應酬著,面色都不太好看。我知道內情,在這伙老姐妹中,有三人的子女工作沒有著落,兩人的子女沒有考上大學,還有一人的兒子正在強制戒毒。于是,我趕緊把這個話題岔開。
誰知這位大姐談興大發(fā),絲毫沒有察覺到大伙的尷尬,竟然硬拽著這個話題不放。她問:“你們的小孩怎么樣,也都混得不錯吧?”這句問話,觸疼了幾個老姐妹的心,大家有的搖頭,有的嘆氣,氣氛一下子就低沉了下來,誰也沒有興致喝茶了,大家心事重重地坐在那兒。這時有位阿姨說:“哎呀,我還忘了要買菜呢。”說著起身告辭了。其他人見狀也紛紛推說有事,一個接一個地走了,好端端的聚會就這樣不歡而散。
俗話說“見了禿子別說頭發(fā)少”,每個人都會有痛處短處,即使你是無意的,甚至是善意的,但只要你在言語中戳著人家的痛處,點到了人家的短處,那都是不適宜的。
說話不能只圖自己痛快,不考慮對方的心情和處境,想說什么就說什么,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,也不能以“說老實話”搪塞,更不能以“炮筒子”自居。話到嘴邊要想一想,能不能說,說到什么火候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話到唇邊頓一頓”,這樣,我們的生活會更和諧。
(民生店 趙曉燕)